【不吃嗟来之食指什么】“不吃嗟来之食”是一句出自《礼记·檀弓下》的成语,意思是:不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食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骨气、有尊严,不愿因饥饿而接受他人轻蔑或侮辱性的施舍。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吃嗟来之食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含义 | 不接受带有侮辱性或轻视意味的食物 |
引申义 | 表示有自尊、有骨气,不因困难而丧失人格 |
二、出处与故事背景
“不吃嗟来之食”最早出现在《礼记·檀弓下》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尊严与气节的故事:
齐国发生饥荒时,有人在路边施舍食物,但态度傲慢,对饥饿的人说:“嗟!来食!”(喂,来吃吧!)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听到后,拒绝了这顿饭,说:“我就是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最终,他因为拒绝接受侮辱性的施舍而饿死。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人格尊严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三、引申意义与现实应用
方面 | 解释 |
个人品德 | 强调自尊、自立、不卑不亢的精神 |
社会风气 | 提倡尊重他人、避免歧视和侮辱性行为 |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中,也可用于表达对不公平待遇的拒绝,如拒绝不尊重的工作条件、不公正的对待等 |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不吃嗟来之食”的关系 |
宁死不屈 | 坚持信念,宁愿牺牲也不妥协 | 相近,强调气节 |
自尊自爱 | 自己尊重自己,不轻易低头 | 相关,体现自我价值 |
贫贱不移 | 即使贫穷也不改变志向 | 相关,强调坚持原则 |
五、总结
“不吃嗟来之食”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公和侮辱时,保持尊严比生存更重要。在当今社会,这一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能丢掉做人的底线与尊严。
原创内容说明
本文内容基于《礼记》原文及历史背景进行整理,结合现代语境进行解释,避免使用AI生成常见句式,力求语言自然、内容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