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著作等身是什么意思】“著作等身”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文学、学术或艺术领域有非常高的成就,尤其是指其作品数量多、质量高,足以与个人的身高相等。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勤奋和才华,也象征着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著作等身 |
拼音 | zhù zuò děng shēn |
出处 | 出自《汉书·扬雄传》:“不为章句,训诂而已,通古今,略于文辞,好之者莫能及也。”后世引申为“著作等身”。 |
含义 | 形容一个作家或学者的作品非常多,且质量很高,可以与本人的身高相等,比喻其成就极高。 |
用法 | 多用于赞美作家、学者、艺术家等,强调其创作成果丰硕。 |
近义词 |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著作等身 |
反义词 | 才疏学浅、毫无建树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著作等身”最早并不是一个固定成语,而是来源于对古代文人创作成果的一种形象描述。古人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那些一生致力于写作、著书立说的人,他们的作品数量之多,甚至可以堆到与自己身高一样高。
到了现代,“著作等身”逐渐成为一个标准成语,广泛用于文学、学术等领域,成为衡量一个人学术或创作成就的重要标志。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评论 | 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 |
学术评价 | 她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作等身,是该领域的权威人物。 |
新闻报道 | 一位老教授退休时,其著作等身,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
四、总结
“著作等身”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既表达了对创作者辛勤努力的敬意,也体现了对其成就的高度认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知识的积累、智慧的沉淀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和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文的丰富性,也能更加尊重那些在各自领域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