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解释及出处】“年逾古稀”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年纪已经很大,超过七十岁。这个词语不仅表达了年龄上的高龄,也带有一种对长寿者的敬意和感慨。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年逾古稀 | 指年龄超过七十岁,即“古稀”之年已过。其中,“古稀”源自古代对七十岁的一种称呼。 |
- 年:年龄。
- 逾:超过。
- 古稀:古代对七十岁的一种说法,源于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二、词语出处
“古稀”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喝酒欠下的债务到处都有,但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却很少。因此,“古稀”便成为对七十岁高龄的一种称谓。
后来,“年逾古稀”便成为一种表达对年长者尊敬的说法,常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日常生活中描述年迈之人。
三、用法与语境
场景 | 使用示例 |
文学作品 | “这位老人年逾古稀,仍坚持每天读书写字。” |
新闻报道 | “年逾古稀的志愿者仍在社区中服务。” |
日常交流 | “他虽年逾古稀,精神状态却十分好。” |
四、相关词汇
词语 | 含义 |
古稀 | 七十岁,表示高龄。 |
耄耋 | 八九十岁,泛指高龄老人。 |
高寿 | 指寿命很长,常用于形容老年人。 |
五、总结
“年逾古稀”是对年长者的一种尊称,来源于唐代杜甫的诗句,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汉语中,它被广泛用于表达对高龄人士的敬意与赞美。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中的年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