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是什么意思】一、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是一句富有情感和人生感悟的诗句,常被用来表达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同一首歌或一段经历的理解变化。这句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原句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后世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出“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 “初闻不识曲中意”:初次听这首歌时,不懂其中的深意,只是觉得好听或有共鸣。
- “再听已是曲中人”:再次聆听时,已经完全融入了歌曲的情感之中,仿佛自己就是歌中的人。
这反映了人生阅历的增长和情感体验的深化,也体现了音乐、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和启发。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原文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后演化为“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
字面意思 | 初次听时不懂歌词中的含义,再次听时已完全沉浸其中,成为歌中人。 |
深层含义 | 表达人生阶段的变化,从懵懂到深刻理解的过程;也体现音乐或文学对人情感的触动与影响。 |
适用场景 | 用于形容个人成长、情感变化、对艺术作品的重新理解等。 |
情感色彩 | 感伤、怀旧、感慨、共鸣。 |
常见使用对象 | 适用于成年人、经历过生活起伏的人群,尤其适合文艺类内容或个人感悟分享。 |
三、结语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它提醒我们,随着年龄增长和经历丰富,曾经看似平淡的事物,可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变得意义非凡。这种感悟,正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温柔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