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意是形容刘禅在亡国后仍沉迷于享乐,不思念故国,后来用来比喻人安于现状、忘记过去的苦难或责任,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乐不思蜀 |
拼音 | lè bù sī shǔ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原意 | 刘禅亡国后仍沉溺于享乐,不思复国 |
现代引申义 | 安于现状,忘记过去的责任或痛苦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人缺乏进取心或忘本 |
近义词 | 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忘恩负义 |
反义词 | 忧国忧民、奋发图强、铭记初心 |
二、成语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其子刘禅继位。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破成都,刘禅投降。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是否真心归顺,故意问他:“你有没有想念蜀地?”刘禅回答:“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回去。”这句话被后人称为“乐不思蜀”,成为讽刺人安于现状的典故。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工作中 | 他虽然工作平庸,却乐不思蜀,毫无上进心。 |
学习中 | 不要只顾眼前的轻松,否则会乐不思蜀,失去奋斗的动力。 |
生活中 | 虽然现在生活不错,但也不能乐不思蜀,应为未来做打算。 |
四、总结
“乐不思蜀”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在享受当下时,也要不忘初衷,保持对未来的思考与追求。避免陷入“乐不思蜀”的状态,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