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哪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篇。原文为:“子贡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曰:‘吾与点也!’”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并非直接出现在《论语》中,而是后人根据孔子思想的引申和发挥。
不过,在历史文献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常被引用,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一段话:“周公卒,成王以周公之子伯禽代封于鲁。……太史公曰:‘……夫周公之制礼乐,乃所以安天下;其用意深远,故能成大业。……’”虽未直接出现该句,但类似的思想在古代典籍中频繁出现。
更准确地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最早明确出现在东汉时期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中,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诗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引用的经典。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句话虽然不是《论语》中的原句,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儒家经典,尤其是孔子关于“德”的论述。后人借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的胸怀、气度与包容精神。这句话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应具备宽广的胸怀,不拒绝任何有才之人,不排斥任何有益之事。
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非《论语》原句,常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及曹操《短歌行》 |
原文出处 | 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含义 | 比喻人应有宽广胸怀,不拒高者,不避深者,象征包容与追求卓越的精神 |
相关思想 | 受儒家“德”、“仁”思想影响,强调包容、开放与进取 |
流传情况 | 被广泛引用,常用于文学、政治、教育等领域,表达对人才和智慧的重视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句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或相关文化意义,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