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扶老携幼”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行动或生活中照顾年长者和年幼者的情景。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常用来形容在困难或迁徙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前行的场景。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扶 | 搀扶、扶持 |
老 | 年长的人,如老人 |
携 | 携带、搀扶 |
幼 | 年幼的孩子 |
整体含义:指在行进或生活中,帮助年长者和年幼者,体现关爱与互助的精神。
二、出处与用法
内容 | 解释 |
出处 | 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后世引申为“扶老携幼”。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家庭、社会中的互助行为,也可用于描写灾后重建、移民搬迁等场景。 |
近义词 | 扶老携幼、尊老爱幼、互帮互助 |
反义词 | 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家庭生活 | 在家庭中,父母总是扶老携幼,照顾孩子和老人。 |
社会活动 | 灾难发生后,志愿者们扶老携幼,帮助受灾群众转移。 |
历史记载 | 战乱时期,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难。 |
四、文化意义
“扶老携幼”不仅是语言表达,更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责任,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时,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扶老携幼 |
含义 | 搀扶老人,携带小孩,体现关爱与互助精神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四》 |
用法 | 描述家庭、社会中的互助行为 |
文化意义 | 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强调社会责任感 |
通过了解“扶老携幼”的含义和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价值,并在生活中践行这种互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