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词语解释是什么】“完璧归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如何智勇双全,成功将和氏璧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
一、词语解释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完璧归赵 |
拼音 | wán bì guī zhào |
出处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释义 | 指把完整的玉璧归还给原来的主人,比喻物归原主或保全事物的完整性。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归还物品或保护财物不被损害的情况。 |
近义词 | 物归原主、完壁归赵、不失分毫 |
反义词 | 丢失、遗失、损坏、据为己有 |
二、故事背景简述
“完璧归赵”最早来源于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事件。当时,秦王以十五座城池为代价,想要得到赵国珍藏的和氏璧。赵国不敢轻易交出,便派蔺相如前往秦国谈判。蔺相如凭借智慧与勇气,最终在秦王面前巧妙周旋,不仅没有让和氏璧落入秦王之手,还成功将其带回赵国,保全了国家的尊严与利益。
三、现实应用
在现代生活中,“完璧归赵”常用于以下场景:
- 商业交易中:如客户购买商品后发现有误,商家将物品完好退还。
- 法律领域:指法院判决将物品归还原主,确保物权不受侵犯。
- 日常生活:如借别人物品后按时归还,且未有任何损坏。
四、文化意义
“完璧归赵”不仅是对个人诚信的肯定,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礼仪、讲求信用的传统美德。它强调了责任与担当,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仍要坚守道德底线。
五、结语
“完璧归赵”作为一个经典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它都是一种值得推崇的行为准则,提醒我们在处理事务时,应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做到物归原主、不失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