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而不骄解释是什么】“泰而不骄”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意思是:君子在顺境中能够保持从容、安详的态度,不因得意而骄傲;而小人则常常在得势时表现出傲慢和自大,却无法真正安定。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成功或顺利时应保持谦逊、平和的心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德行”的重视。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总结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泰而不骄 |
出处 | 《论语·子路》 |
字面意思 | 安详而不骄傲 |
引申含义 | 在顺境中保持从容、谦逊,不因成功而自满 |
对比对象 | 小人(骄而不泰) |
核心思想 | 强调君子应具备的修养与品德 |
适用场景 | 用于评价一个人在顺境中的态度与修养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在取得成就后仍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
通俗理解
“泰而不骄”并不是说人在顺境中不能有自信,而是强调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克制。比如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如果能继续保持谦逊、不张扬,就是“泰而不骄”的表现。相反,如果一个人一得意就目中无人、趾高气昂,那就是“骄而不泰”,不符合君子之道。
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因此,“泰而不骄”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修身标准,也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