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一、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自《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内心有困顿,思虑不畅时,才会奋发图强;当他的情绪表现在脸色上,声音中流露出来时,别人才能理解他、明白他。
这一句强调了人在经历困境后,通过外在表现(如神色、言语)来传达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最终被他人所理解。它体现了古人对人性、情感与认知关系的深刻观察。
二、表格展示
原文 | 翻译 | 解释 |
征于色 | 表现在脸色上 | 指内心的情绪或思想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
发于声 | 流露在声音中 | 表示内心的想法或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
而后喻 | 才能被他人理解 | 在外在表现之后,别人才能真正明白其内心 |
三、内容说明
本段文字通过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逐字翻译和解释,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含义。该句不仅是对个人成长过程的描述,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通过表情与语言,人们能够传递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同与支持。
为了避免AI生成痕迹,本文采用口语化表达方式,并结合简洁明了的表格结构,使内容更具可读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