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是什么意思】“猝不及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让人来不及反应。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写作甚至影视作品中都经常出现,用来表达一种突如其来的状况。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猝 | 突然、出乎意料地 |
不及 | 来不及 |
防 | 防备、准备 |
整体含义: 指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让人来不及防备或反应。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该成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但现代常用形式为“猝不及防”。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突发事件,如意外事故、情绪波动、情感变化等。 |
例句 | 1. 他猝不及防地摔倒了,大家都愣住了。 2. 这次的考试题目太难,同学们猝不及防,成绩普遍不理想。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突如其来、措手不及、始料未及 |
反义词 | 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从容不迫 |
四、使用场景
场景 | 说明 |
日常对话 | 如:“我今天早上出门时,车子突然坏了,真是猝不及防。” |
新闻报道 | 如:“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城市猝不及防,交通陷入瘫痪。” |
文学作品 | 常用于描写人物心理或情节转折,增强故事张力。 |
五、注意事项
- “猝不及防”多用于负面情境,表示对突发状况的无奈或惊讶。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在正式场合误用或造成误解。
- 有时会与“措手不及”混用,但两者略有不同,“措手不及”更强调动作上的来不及应对。
总结
“猝不及防”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太快,让人毫无准备。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描述生活中的突发状况。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