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泽而渔的意思涸泽而渔解释】“涸泽而渔”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淮南子·本经训》,原意是把水池里的水抽干来捕鱼,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甚至破坏性地利用资源,最终导致资源枯竭、无法持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急功近利、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行为。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涸泽而渔 |
拼音 | hé zé ér yú |
出处 | 《淮南子·本经训》 |
释义 | 抽干池水来捕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顾后果,破坏性地使用资源。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多用于贬义 |
近义词 |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 |
反义词 | 未雨绸缪、可持续发展、精打细算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涸泽而渔”最早见于《淮南子·本经训》,原文为:“夫水之可载舟,亦可覆舟。人之可载道,亦可覆道。故曰:‘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意思是说,如果把池塘的水都抽干来捕鱼,虽然今年能捕到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这说明过度开发资源会导致资源枯竭。
后来,“涸泽而渔”逐渐演变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被用来形容一切短期行为带来的长期危害。
三、现实应用举例
场景 | 例子 | 含义 |
环境保护 | 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生态失衡 | 破坏环境,影响未来 |
经济发展 | 不顾环保盲目开发矿产 | 短期获利,长期受损 |
教育领域 | 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 忽视长期成长潜力 |
四、总结
“涸泽而渔”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警示。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应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只有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在做出决策时都应避免“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注重长远规划和生态平衡。
结语:
“涸泽而渔”虽是古语,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我们更应该以长远眼光看待问题,避免因小失大,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