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之夭夭词语】“逃之夭夭”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原意是形容逃跑时慌张、狼狈的样子,后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发生后迅速离开现场或逃避责任。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描述一些尴尬、失误或不愿面对的情况时,常常被用作一种幽默或讽刺的表达方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逃之夭夭”这一词语的含义、用法及相关表达,以下是对该词的总结,并附上相关词语对比表格。
一、词语总结
1. 基本含义:
“逃之夭夭”原指逃跑时慌乱、狼狈的样子,现多用于形容人因害怕、尴尬或不愿面对而迅速逃离现场的行为。
2. 出处:
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引申为“逃之夭夭”,表示逃走时的慌张状态。
3. 使用场景:
- 描述某人因尴尬或害怕而迅速离开。
- 形容事情发生后当事人迅速回避。
- 带有调侃或讽刺意味。
4. 近义词:
- 仓皇逃窜
- 慌不择路
- 望风而逃
- 落荒而逃
5. 反义词:
- 勇往直前
- 面对现实
- 坚持到底
6. 例句:
- 他因为说错话,只好逃之夭夭。
- 犯了错误的人总是想逃之夭夭,逃避责任。
二、相关词语对比表
| 词语 | 含义 | 用法场景 | 情感色彩 | 是否常用 |
| 逃之夭夭 | 逃跑时慌张、狼狈 | 逃避尴尬、责任、困难 | 幽默/讽刺 | 高 |
| 仓皇逃窜 | 慌乱中逃跑 | 紧急情况下的逃离 | 中性/贬义 | 中 |
| 慌不择路 | 慌乱中没有选择地逃跑 | 紧迫情况下无方向地逃跑 | 贬义 | 中 |
| 望风而逃 | 看到对方气势强而逃跑 | 对方强大时的退缩 | 贬义 | 低 |
| 落荒而逃 | 失败后逃走 | 战斗或竞争失败后的撤退 | 贬义 | 中 |
三、结语
“逃之夭夭”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面对问题时,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有时候在特定情境下,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够避免误解或误用。
通过以上总结与对比,希望你能对“逃之夭夭”及其相关词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