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全诗】一、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出自《孔子家语》。这句话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刻感悟,强调了孝顺父母应趁早,不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无常,时间宝贵,珍惜当下、及时尽孝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
这句古语虽然没有完整的“全诗”,但其内涵丰富,常被引用在诗词、文章中,用以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许多文人墨客以此为灵感,创作出大量感怀亲情、感叹人生的作品。
以下是对“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相关诗句、出处、含义及延伸内容的整理与归纳。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孔子家语·卷三·致思》 |
原文句子 |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
字面意思 | 子女想要赡养父母时,父母却已经不在了;树木想要静止,但风却不停吹动。 |
引申含义 | 表达人生无常、时间无情,提醒人们要及时行孝,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
常见引用形式 | 常见于散文、诗歌、演讲、影视作品中,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意象。 |
相关诗句 |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
现代应用 | - 家庭教育中强调孝道 - 社会媒体上用于提醒人们关爱父母 - 文学作品中作为情感主题 |
文化意义 | 反映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孝道”思想,体现儒家文化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
常见误解 | 有人误以为这是出自《论语》,实则出自《孔子家语》 |
三、结语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提醒。它让我们明白,亲情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而时间却是最无情的敌人。愿我们都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刻,及时尽孝,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