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春秋什么意思】“皮里春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皮下有春秋”,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不露声色,内心却有分明的善恶判断。这个成语出自《晋书·王导传》:“王导温雅有识量,能断大事,虽处危乱之中,未尝失节,时人比之于周公,谓之‘皮里春秋’。”后来,“皮里春秋”多用于形容人外圆内方、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有明确的是非观。
“皮里春秋”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事情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静、不发表意见,但实际上内心有着清晰的判断和立场。这种性格特点通常被看作是成熟、稳重的表现,也常用于形容那些善于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人。
该成语源于历史人物王导的评价,体现了古代对君子修养的推崇。在现代语境中,“皮里春秋”既可以用来褒义地形容一个人深藏不露、有智慧,也可以带有轻微贬义,指人过于隐忍、不愿表达真实想法。
表格:皮里春秋详解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皮里春秋 |
| 拼音 | pí lǐ chūn qiū |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 含义 | 表面上不露声色,内心却有分明的是非判断 |
| 用法 | 形容人外圆内方、有主见、有分寸 |
| 褒贬色彩 | 可褒可贬,视语境而定 |
| 近义词 | 外圆内方、心知肚明、含而不露 |
| 反义词 | 直言不讳、表里如一、直言无忌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职场、人际交往中的沉稳与智慧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皮里春秋”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这一成语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智慧,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