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匹夫之怒典故

2025-11-20 10:40:17

问题描述:

匹夫之怒典故,蹲一个懂行的,求解答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20 10:40:17

匹夫之怒典故】“匹夫之怒”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是战国时期著名策士唐雎与秦王的一段对话。这段话展现了古代士人面对强权时的坚定立场和不屈精神,也体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

在历史上,“匹夫之怒”常被用来形容普通百姓或有志之士因受到不公对待而奋起反抗的行为。虽然“匹夫”一词本意为普通百姓,但在这一语境中,它更强调的是个体在面对压迫时所表现出的勇气与尊严。

一、原文出处

项目 内容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
原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二、典故背景

项目 内容
背景 秦王嬴政欲吞并魏国,派使者威胁魏王,要求割地。魏王畏惧,派唐雎出使秦国。
人物 唐雎(魏国使者)、秦王(嬴政)
事件 唐雎以“匹夫之怒”震慑秦王,最终迫使秦王退让,保全了魏国

三、含义解析

解释
匹夫 普通百姓,也可指有志之士
表示愤怒、反抗、不屈的精神
典故意义 强调个人尊严与抗争精神,即使身处弱势,也要坚守信念

四、延伸理解

项目 内容
文化影响 成为后世文学、历史中表达反抗精神的经典典故
现代应用 常用于形容普通人面对不公时的勇敢行为
与“士”文化的关系 体现“士”阶层的气节与担当,强调“士不可辱”

五、总结

“匹夫之怒”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对人性尊严与抗争精神的颂扬。它提醒我们,无论身份高低,面对不公时都应保持清醒与勇气。这一典故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正义与信念。

项目 内容
典故来源 《战国策·魏策四》
核心思想 坚守尊严,勇于抗争
历史价值 展现士人风骨与人格力量
现实意义 鼓励人们在面对压迫时不屈服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