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于奔命出处于哪里】“疲于奔命”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人因事情太多、压力太大而忙得不可开交,身心俱疲。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但你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吗?本文将为你详细解析“疲于奔命”的来源,并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清晰呈现。
一、成语“疲于奔命”的出处
“疲于奔命”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如下:
> “晋侯使荀庚来聘,且告曰:‘郑伯之弟然,今为郑所杀,寡人之过也。’……郑人以厚赂求成于楚,楚人许之。郑人惧,乃使子良如楚,以请成。楚人弗许。郑人又使子良如晋,晋人弗许。郑人乃奔命于楚。”
这里的“奔命”指的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而四处奔波,后来引申为“为了应付各种事务而疲于奔命”。
二、成语释义与用法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疲于奔命 |
| 拼音 | pí yú bēn mìng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 释义 | 形容因事多、压力大而忙得不可开交,身心疲惫 |
| 近义词 | 忙得不可开交、应接不暇 |
| 反义词 | 闲庭信步、从容不迫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工作或生活中的忙碌状态 |
三、现代应用与理解
在现代社会,“疲于奔命”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工作、学习、家庭等多重责任下的紧张状态。例如:
- 工作压力大,每天加班到深夜,让人疲于奔命。
- 孩子的学习任务繁重,家长也要疲于奔命地辅导。
这种状态虽然常见,但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处于高压之下。
四、结语
“疲于奔命”这一成语不仅来源于古代典籍,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身心健康,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消耗自己。
总结:
“疲于奔命”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意是因紧急事务而四处奔波,后引申为因压力过大而身心疲惫的状态。如今广泛用于描述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提醒我们要学会调节节奏,保持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