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现存最长的连梁式石板桥】在中国悠久的桥梁建筑史上,石板桥以其坚固耐用、结构简单而著称。其中,“中国古代现存最长的连梁式石板桥” 是一项极具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古代工程奇迹。该桥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交通与民生的重视。
以下是对这一桥梁的总结性介绍,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其关键信息。
一、
“中国古代现存最长的连梁式石板桥”指的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的安平桥(又名五里桥)。该桥始建于南宋时期,历时约14年建成,全长约2250米,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石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孔梁式石桥之一。
安平桥采用“连梁式”结构,即由多个桥墩支撑多段石板桥面,形成连续的跨梁结构。这种设计在当时的工程技术中非常先进,既增强了桥梁的稳定性,又减少了水流对桥体的冲击力。此外,桥上还建有亭子、碑刻等附属设施,兼具实用性和文化价值。
安平桥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通道,更是研究中国桥梁建筑史、海洋贸易史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如今,它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二、关键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桥梁名称 | 安平桥(又称五里桥) |
| 建造时间 | 南宋时期(约1138年—1151年) |
| 建造地点 |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 |
| 总长度 | 约2250米 |
| 结构类型 | 连梁式石板桥 |
| 桥墩数量 | 约47座 |
| 建筑特点 | 多孔梁式结构,石板拼接,桥上有亭、碑刻等附属设施 |
| 历史价值 | 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石桥,世界最早多孔梁式石桥之一 |
| 文化意义 | 反映宋代海洋贸易与桥梁建筑技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
| 保护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
如需进一步了解安平桥的历史背景、建筑工艺或相关文化故事,可结合地方志、考古报告及实地考察进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