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草附木汉语大词典】“依草附木”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语大词典》,常用于形容人没有主见,依赖他人或借助外力行事。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描述某些人的行为方式时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依草附木 |
拼音 | yī cǎo fù mù |
出处 | 《汉语大词典》 |
本义 | 原指寄生植物依附于树木生长,后引申为无主见、依靠他人或势力的人。 |
引申义 | 比喻人缺乏独立性,总是依附于他人,借势而行。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批评那些没有主见、盲目跟随他人的人。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依草附木”最初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指的是某些植物(如寄生植物)依附于树木生存。后来,这一现象被引申为人类行为的比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能力、只能靠依附权贵或强者生存的人。
随着时间推移,“依草附木”逐渐成为一种带有贬义的表达方式,强调个体的依赖性和缺乏独立精神。
三、常见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作谓语 | 他总是依草附木,没有自己的想法。 |
作宾语 | 这种人就是依草附木,靠别人撑腰。 |
作定语 | 他是个依草附木的小人,不可信任。 |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依草附木”的关系 |
依附权贵 | 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 相似,但更侧重于权力层面的依赖 |
随波逐流 | 随大流,没有主见 | 类似,但更强调随大流的行为 |
落井下石 | 在别人落难时加害 | 不同,属于负面行为,但不涉及依赖 |
五、总结
“依草附木”作为一个源自自然现象的成语,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明确贬义的词语,用来形容那些缺乏独立意识、总是依赖他人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比喻意义,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尤其是在批评或讽刺某些人的行为时。
通过了解其来源、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成语的使用方式,并在写作或交流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