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数平均数的求法】在统计学中,频数平均数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分组数据。它通过将每个数据值与其出现的次数(即频数)相乘,再除以总频数,从而得出一个代表整体水平的平均值。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避免因个别极端值对结果造成过大影响。
以下是频数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示例说明:
一、频数平均数的定义
频数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频数)与该数值相乘后的总和,再除以所有数值的总频数。其公式为:
$$
\text{频数平均数} = \frac{\sum (x_i \times f_i)}{\sum f_i}
$$
其中:
- $ x_i $:第 $ i $ 个数据值
- $ f_i $:对应的数据值的频数
二、计算步骤
1. 列出数据及其频数:将数据按类别或区间划分,并记录每个类别的频数。
2. 计算乘积:将每个数据值与其对应的频数相乘。
3. 求和:将所有乘积相加得到总和。
4. 计算平均数:用总和除以总频数。
三、示例分析
以下是一个班级学生身高(单位:cm)的频数分布表:
| 身高区间(cm) | 频数(人) | 数据值(取中间值) | 乘积(数据值 × 频数) |
| 150 - 155 | 3 | 152.5 | 457.5 |
| 155 - 160 | 8 | 157.5 | 1260 |
| 160 - 165 | 12 | 162.5 | 1950 |
| 165 - 170 | 5 | 167.5 | 837.5 |
| 170 - 175 | 2 | 172.5 | 345 |
总频数:$ 3 + 8 + 12 + 5 + 2 = 30 $
总乘积:$ 457.5 + 1260 + 1950 + 837.5 + 345 = 4850 $
频数平均数:
$$
\frac{4850}{30} \approx 161.67 \, \text{cm}
$$
四、总结
频数平均数是一种适用于分组数据的有效统计方法,尤其在处理大样本数据时更为实用。通过结合数据值和频数进行计算,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特征。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分组方式是确保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 步骤 | 内容 |
| 1 | 列出数据区间及对应频数 |
| 2 | 计算每组的中间值 |
| 3 | 将中间值与频数相乘 |
| 4 | 求和并除以总频数 |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快速、有效地计算出频数平均数,为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