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童第周的简介】童第周(1902年—1979年),是中国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胚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胚胎学的奠基人”。他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两栖类动物的胚胎发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国的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童第周生平简要总结
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鄞县(现宁波市),早年就读于宁波效实中学,后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1924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东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于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他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童第周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上,尤其在两栖类动物的胚胎发育机制方面有深入研究。他提出“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的理论,对后来的细胞生物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童第周主要成就与贡献(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生年份 | 1902年 |
去世年份 | 1979年 |
籍贯 | 浙江省鄞县(今宁波) |
教育背景 | 复旦大学生物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
研究领域 | 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
主要贡献 | 提出“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理论;研究两栖类胚胎发育机制;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发展 |
荣誉称号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胚胎学奠基人 |
社会职务 |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
代表著作 | 《胚胎学》、《细胞生物学》 |
三、童第周的精神与影响
童第周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激励了无数后来者投身于科学探索。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精神,至今仍被学术界所推崇。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在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为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童第周的名字,已成为中国科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