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是什么意思】“偏安”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中,表示在国家或政权面临外敌威胁、领土被分割的情况下,选择退守一隅、维持局部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带有无奈和被动的意味,也常用来形容一个政权在不利条件下维持存在的一种策略。
“偏安”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政权无法全面控制领土的情况下,选择退守某一地区,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它多用于描述历史上因战乱、外敌入侵等原因导致的割据局面,如南宋、东晋等。这些政权虽然名义上仍为正统,但实际上只控制部分领土,处于一种“偏安一隅”的状态。
表格说明:
词语 | 偏安 |
含义 | 在国家或政权面临外敌威胁时,退守一隅、维持局部稳定的状态。 |
使用场景 | 历史、文学、政治语境中,常用于描述割据政权或小范围统治。 |
特点 | 被动、无奈、局部稳定、非全盛状态 |
常见例子 | 南宋、东晋、吴国、蜀汉等 |
情感色彩 | 带有惋惜、无奈、悲壮的情感色彩 |
文学引用 | 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偏安”这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历史与文学中的使用背景。